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行業資訊>>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逐漸形成
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逐漸形成
來源: 南方日報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7-12-14 閱讀次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薄度珖F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如此評價種業的作用。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資料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部分。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種子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對于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省政府2013年起連續5年將發展現代種業相關工作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深化種業體制機制改革,扶持壯大種業主體,加強市場監管和體系建設。
目前,我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逐漸形成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基因
種質資源數量居全國前列
國內外作物育種工作實踐表明,一個特殊種質資源的發現和利用,往往能推動作物育種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品種培育的突破性進展,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關鍵性基因的種質資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種業是農業領域最具科技含量的產業之一,種質資源就是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我省現代種業的發展始終抓住“種質資源”牛鼻子。
2013年以來,我省不斷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護,至今已建立各類作物種質資源庫(圃)15個,其中國家資源圃和分圃6個。資源種類包括水稻、蔬菜、旱地作物、果樹、茶樹、蠶桑、名優花卉、南藥等。保存種質資源超過7萬份,居全國前列,約占全國總數的15%。
新品種選育能力強。我省大宗作物育種水平居全國前列,優質稻、超級稻、鮮食玉米、花卉、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作物育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生物育種、航天育種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全省擁有10多個世界一流的育種創新團隊,在深圳建立了世界第一的作物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平臺。
另外,全省的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分別達到462件和283件。積極引導育種科研人員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培育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
內核
創新發展模式得以構建
加快推進“育繁推一體化”“事企脫鉤”有利于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我省大力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采取“先試點、再鋪開”的做法,通過大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推動科企合作、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等措施來整合優化我省種業資源。
目前我省9家公益性科研院校所辦的種子企業“事企脫鉤”任務全部完成,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省農科院水稻所2016年以來簽訂品種使用權轉讓協議19項,獲得知識產權轉讓費4676.4萬元。
構建由政府引導的科教單位與種子企業緊密合作的育種組織體系,可以實現人員的雙向流動,科研單位可以流動到企業中,企業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流動到科研單位中,建立由基因發掘、種質創新、良種培育、種子繁育緊密銜接的作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
我省大力推動科企推合作,支持企業做強做大,著力構建“科研院校+種子企業+主體功能區”科企推緊密結合的種業創新發展模式。截至今年9月,全省持證種子企業210家,比2010年減少近100家。其中成立了種業研究院(所)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有14家。前10名種業企業市場占有額從2012年的31.3%提高到2016年的72.9%。
2013年以來,全省育成并通過審定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中,企業選育(含合作選育)的品種占76%。兩家種子企業實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外殼
外部保障基礎得到夯實
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種子的優劣不僅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還影響農作物的品質。為此,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作用,嚴格開展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對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實行“兩證合一”。
農業部門積極聯合公安、工商等部門,建立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注重源頭監管,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不斷凈化種業發展環境,嚴格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經過一系列改革監管措施,我省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從2012年的91.5%提升到2017年99.3%。
我省依托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在優勢產區建立新品種孵化轉化基地24個,大大提升了種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協會+種子企業+推廣機構+農戶”的良種示范推廣新模式,切實加快良種推廣速度,并憑借廣東種博會平臺,引進國外高端品種,促進我省品種結構優化。
供種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我省地理位置特殊,每年農業生產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各種自然災害。為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我省建立儲備糧食應急種子機制,積極應對農業自然災害。2013年以來,累計調用省級糧食應急儲備種子40多萬公斤,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成長
六大重點發揮良種核心作用
未來,我省將發展現代種業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強農增效的戰略舉措,充分發揮好良種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核心作用。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以創新平臺為支撐,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針對特色農業發展需要,我省專門成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統籌科研、涉農高校、農業科技園區及企業等創新主體資源優勢與科技力量,建立主要農作物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專家崗位和農業種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打造集國際種業交易平臺、種業研發總部及展示基地、都市觀光休閑、農業科普旅游、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為一體的種業小鎮。
以種業提升工程為抓手,促進我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我省因獨特的氣候、地理位置得以擁有一批特殊農作物,在培育壯大我省特色產業的同時充分利用廣東種業博覽會的品牌效應,以及廣東種業對外交流合作和廣州種子交易集散地優勢,加快建設集種子企業聚集、種業科研成果孵化、優良品種展示、種子線上線下交易為一體的廣東種業發展中心,促進廣東種業產業快速發展。
以企業做強做專為著力點,提升種業市場競爭力。大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和科企合作,引導、扶持企業做強做專,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提升我省種業市場競爭能力。
以良種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為抓手,加快新良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以“科研院校+種子企業+主體功能區”科企推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為我省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提供持續的良種支撐。
以改革試點為契機,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在種業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加強宣傳,輻射帶動全省農業科研院校全面深化改革,以種業改革激發種業發展活力。
以強化監管為手段,營造良好種業發展環境。切實健全種子管理體系,加大“放管服”推進力度,完善種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立種子質量可追溯制度。切實加強種子質量監督體系,保障品種種子安全。為企業創造寬松便捷、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
第十六屆廣東種業博覽會開幕
打造兩地三會場聯展新模式
廣東種業博覽會(簡稱“廣東種博會”)是由省農業廳主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牽頭承辦,中國種子協會為長期支持機構的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盛會,是廣東現代產業500強重點培育項目。
自2002年以來,連續成功舉辦15屆,每年示范推廣成千個優良品種,應用推廣配套技術30多項,累計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優良品種近9萬個,為種業競爭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廣東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六年來,廣東種業博覽會快速發展,成就了以高標準田間展示為平臺依托,現代農業技術為科技支撐的世界級種業盛會,對加快農業良種良法推廣應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服務現代農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廣東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
第十六屆廣東種業博覽會定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廣州種業小鎮、珠海市臺創園舉辦。
今年的種博會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科技支撐、服務農民”為宗旨,以“新品種 新技術 新模式 新裝備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主題,以良種良法為核心,打造兩地三會場的聯展新模式,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面展現我省農機農藝融合成果、綠色生態高效技術、城鄉共享品牌、現代種業風采,發揮良種、良法、良具、良品、良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本屆種博會積極創新,亮點如下:
一是作物品種類型更加豐富。示范展示的作物品種從茄果類、玉米類、瓜類、葉菜類增加到果樹、茶葉、花卉、南藥、食用菌等特色作物,既有平地種植,也有大棚栽培,還有山地和林下種植。
二是現代農業技術更加全面。不僅有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智能數據采集與控制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農業主推技術,也有設施高效栽培技術、專區展示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作物生長調控等綜合管理技術在農作物周年性、全天候、潔凈化、高效生產上的應用。
三是展會模式更加成熟開放。開創兩地三會場聯展模式,展示地點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延伸到廣州種業小鎮、珠海臺創園,活動時間從今年12月延續到明年1月,實現了省市聯動、時空拓展。首次增設優勢產業地級市代表展示區,以珠海、梅州市為代表,以點帶面展現我省農業優勢產業發展成果。
四是農業裝備展示更加專業。在現代農業裝備館基礎上,增加丘陵山地果園生產全程機械化新裝備現場展示,示范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進我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成套設備和技術的發展。
五是本土種業成果展示更加突出。首次在田間品種展示區設立廣東種企品種種植專區,策劃開展系列品牌創建活動,推動廣東種業品牌建設,助力品牌興農。
六是休閑觀光、產品共享活動更加多樣。精心設置農業文化景觀,組織開展科普體驗活動,以現場展銷、鮮食品嘗、采摘體驗、科普教育等形式,吸引市民走進農村、親近農業,共享廣東農業蓬勃發展成果。
我省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省政府2013年起連續5年將發展現代種業相關工作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深化種業體制機制改革,扶持壯大種業主體,加強市場監管和體系建設。
目前,我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逐漸形成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基因
種質資源數量居全國前列
國內外作物育種工作實踐表明,一個特殊種質資源的發現和利用,往往能推動作物育種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品種培育的突破性進展,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關鍵性基因的種質資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種業是農業領域最具科技含量的產業之一,種質資源就是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我省現代種業的發展始終抓住“種質資源”牛鼻子。
2013年以來,我省不斷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護,至今已建立各類作物種質資源庫(圃)15個,其中國家資源圃和分圃6個。資源種類包括水稻、蔬菜、旱地作物、果樹、茶樹、蠶桑、名優花卉、南藥等。保存種質資源超過7萬份,居全國前列,約占全國總數的15%。
新品種選育能力強。我省大宗作物育種水平居全國前列,優質稻、超級稻、鮮食玉米、花卉、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作物育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生物育種、航天育種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全省擁有10多個世界一流的育種創新團隊,在深圳建立了世界第一的作物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平臺。
另外,全省的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分別達到462件和283件。積極引導育種科研人員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培育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
內核
創新發展模式得以構建
加快推進“育繁推一體化”“事企脫鉤”有利于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我省大力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采取“先試點、再鋪開”的做法,通過大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推動科企合作、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等措施來整合優化我省種業資源。
目前我省9家公益性科研院校所辦的種子企業“事企脫鉤”任務全部完成,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省農科院水稻所2016年以來簽訂品種使用權轉讓協議19項,獲得知識產權轉讓費4676.4萬元。
構建由政府引導的科教單位與種子企業緊密合作的育種組織體系,可以實現人員的雙向流動,科研單位可以流動到企業中,企業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流動到科研單位中,建立由基因發掘、種質創新、良種培育、種子繁育緊密銜接的作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
我省大力推動科企推合作,支持企業做強做大,著力構建“科研院校+種子企業+主體功能區”科企推緊密結合的種業創新發展模式。截至今年9月,全省持證種子企業210家,比2010年減少近100家。其中成立了種業研究院(所)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有14家。前10名種業企業市場占有額從2012年的31.3%提高到2016年的72.9%。
2013年以來,全省育成并通過審定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中,企業選育(含合作選育)的品種占76%。兩家種子企業實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外殼
外部保障基礎得到夯實
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種子的優劣不僅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還影響農作物的品質。為此,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作用,嚴格開展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對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實行“兩證合一”。
農業部門積極聯合公安、工商等部門,建立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注重源頭監管,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不斷凈化種業發展環境,嚴格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經過一系列改革監管措施,我省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從2012年的91.5%提升到2017年99.3%。
我省依托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在優勢產區建立新品種孵化轉化基地24個,大大提升了種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協會+種子企業+推廣機構+農戶”的良種示范推廣新模式,切實加快良種推廣速度,并憑借廣東種博會平臺,引進國外高端品種,促進我省品種結構優化。
供種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我省地理位置特殊,每年農業生產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各種自然災害。為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我省建立儲備糧食應急種子機制,積極應對農業自然災害。2013年以來,累計調用省級糧食應急儲備種子40多萬公斤,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成長
六大重點發揮良種核心作用
未來,我省將發展現代種業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強農增效的戰略舉措,充分發揮好良種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核心作用。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以創新平臺為支撐,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針對特色農業發展需要,我省專門成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統籌科研、涉農高校、農業科技園區及企業等創新主體資源優勢與科技力量,建立主要農作物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專家崗位和農業種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打造集國際種業交易平臺、種業研發總部及展示基地、都市觀光休閑、農業科普旅游、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為一體的種業小鎮。
以種業提升工程為抓手,促進我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我省因獨特的氣候、地理位置得以擁有一批特殊農作物,在培育壯大我省特色產業的同時充分利用廣東種業博覽會的品牌效應,以及廣東種業對外交流合作和廣州種子交易集散地優勢,加快建設集種子企業聚集、種業科研成果孵化、優良品種展示、種子線上線下交易為一體的廣東種業發展中心,促進廣東種業產業快速發展。
以企業做強做專為著力點,提升種業市場競爭力。大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和科企合作,引導、扶持企業做強做專,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提升我省種業市場競爭能力。
以良種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為抓手,加快新良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以“科研院校+種子企業+主體功能區”科企推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為我省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提供持續的良種支撐。
以改革試點為契機,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在種業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加強宣傳,輻射帶動全省農業科研院校全面深化改革,以種業改革激發種業發展活力。
以強化監管為手段,營造良好種業發展環境。切實健全種子管理體系,加大“放管服”推進力度,完善種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立種子質量可追溯制度。切實加強種子質量監督體系,保障品種種子安全。為企業創造寬松便捷、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
第十六屆廣東種業博覽會開幕
打造兩地三會場聯展新模式
廣東種業博覽會(簡稱“廣東種博會”)是由省農業廳主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牽頭承辦,中國種子協會為長期支持機構的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盛會,是廣東現代產業500強重點培育項目。
自2002年以來,連續成功舉辦15屆,每年示范推廣成千個優良品種,應用推廣配套技術30多項,累計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優良品種近9萬個,為種業競爭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廣東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六年來,廣東種業博覽會快速發展,成就了以高標準田間展示為平臺依托,現代農業技術為科技支撐的世界級種業盛會,對加快農業良種良法推廣應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服務現代農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廣東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
第十六屆廣東種業博覽會定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廣州種業小鎮、珠海市臺創園舉辦。
今年的種博會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科技支撐、服務農民”為宗旨,以“新品種 新技術 新模式 新裝備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主題,以良種良法為核心,打造兩地三會場的聯展新模式,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面展現我省農機農藝融合成果、綠色生態高效技術、城鄉共享品牌、現代種業風采,發揮良種、良法、良具、良品、良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本屆種博會積極創新,亮點如下:
一是作物品種類型更加豐富。示范展示的作物品種從茄果類、玉米類、瓜類、葉菜類增加到果樹、茶葉、花卉、南藥、食用菌等特色作物,既有平地種植,也有大棚栽培,還有山地和林下種植。
二是現代農業技術更加全面。不僅有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智能數據采集與控制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農業主推技術,也有設施高效栽培技術、專區展示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作物生長調控等綜合管理技術在農作物周年性、全天候、潔凈化、高效生產上的應用。
三是展會模式更加成熟開放。開創兩地三會場聯展模式,展示地點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延伸到廣州種業小鎮、珠海臺創園,活動時間從今年12月延續到明年1月,實現了省市聯動、時空拓展。首次增設優勢產業地級市代表展示區,以珠海、梅州市為代表,以點帶面展現我省農業優勢產業發展成果。
四是農業裝備展示更加專業。在現代農業裝備館基礎上,增加丘陵山地果園生產全程機械化新裝備現場展示,示范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進我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成套設備和技術的發展。
五是本土種業成果展示更加突出。首次在田間品種展示區設立廣東種企品種種植專區,策劃開展系列品牌創建活動,推動廣東種業品牌建設,助力品牌興農。
六是休閑觀光、產品共享活動更加多樣。精心設置農業文化景觀,組織開展科普體驗活動,以現場展銷、鮮食品嘗、采摘體驗、科普教育等形式,吸引市民走進農村、親近農業,共享廣東農業蓬勃發展成果。
上一篇:寧波開展農作物種子專項檢查
下一篇:云南江川農場隆冬時節誦“種經”
產品目錄